01

2025-03

【植物科普】伯乐树


伯乐树(学名:Bretschneidera sinensis Hemsl.)是叠珠树科伯乐树属植物。乔木,高10-20米;树皮灰褐色;小枝有较明显的皮孔;羽状复叶通常长25-45厘米;总花梗外面有棕色短绒毛,花淡红色;果椭圆球形;花期3-9月,果期5月至翌年4月。因伯乐树的花以总状花序排列于枝顶,花萼为钟形,因此其又被称为“钟萼木”。


一、形态特征

乔木,高10-20米;树皮灰褐色;小枝有较明显的皮孔。羽状复叶通常长25-45厘米,总轴有疏短柔毛或无毛;叶柄长10-18厘米,小叶7-15片,纸质或革质,狭椭圆形,菱状长圆形,长圆状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多少偏斜,长6-26厘米,宽3-9厘米,全缘,顶端渐尖或急短渐尖,基部钝圆或短尖、楔形,叶面绿色,无毛,叶背粉绿色或灰白色,有短柔毛,常在中脉和侧脉两侧较密;叶脉在叶背明显,侧脉8-15对;小叶柄长2-10毫米,无毛。

花序长20-36厘米;总花梗、花梗、花萼外面有棕色短绒毛;花淡红色,直径约4厘米,花梗长2-3厘米;花萼直径约2厘米,长1.2-1.7厘米,顶端具短的5齿,内面有疏柔毛或无毛,花瓣阔匙形或倒卵楔形,顶端浑圆,长1.8-2厘米,宽1-1.5厘米,无毛,内面有红色纵条纹;花丝长2.5-3厘米,基部有小柔毛;子房有光亮、白色的柔毛,花柱有柔毛。

果椭圆球形,近球形或阔卵形,长3-5.5厘米,直径2-3.5厘米,被极短的棕褐色毛和常混生疏白色小柔毛,有或无明显的黄褐色小瘤体,果瓣厚1.2-5毫米;果柄长2.5-3.5厘米,有或无毛;种子椭圆球形,平滑,成熟时长约1.8厘米,直径约1.3厘米。花期3-9月,果期5月至翌年4月。


二、分布范围

伯乐树分布于中国、越南北部和泰国北部,在中国分布于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湖南、湖北、江西、浙江、福建等地。目前赣江源景区内已发现十余株野生伯乐树。


三、生长习性

常生于低海拔至中海拔的山地林中。伯乐树喜暖喜湿耐半荫较耐寒,适宜土层深厚、肥沃的砂壤土 。主要繁殖方式为播种繁殖 。


四、生长环境

生于沟谷、溪旁坡地。分布区的年平均温为15℃以上,1月平均温4.8℃,极端最低温可降至-8.4以下,而南缘低平地区或西部干热河谷虽可高达22℃。伯乐树多见于中山(海拔1000-1500米)地带,气候温凉,年降水量约1000-2000毫米,多云雾,气候潮湿,平均相对湿度80%以上。成土母质一般以流纹岩,凝灰岩为主体,土壤属红壤类中的黄红壤,呈酸性,pH值4.5-6.0,有机质4.8%或以上(浙江龙泉分布点资料)。伯乐树常散生于湿润的沟谷坡地或溪旁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为中性偏阳树种,幼年耐荫,深根性,抗风力较强,稍能耐寒,但不耐高温。生长缓慢,天然林中立木30年前生长较快。


五、主要价值及保护现状

1.主要价值


据《江西草药手册》记载,伯乐树可治疗筋骨痛 、脘腹痛、水肿和经闭  。其嫩芽和嫩茎叶还可炒食或做汤食用。

伯乐树雄伟高大,绿荫如盖,花序粉红色,是珍贵园林树种 。其树干通直,色纹美观,还是优良的家具用材 。伯乐树是古老的残遗种,被誉为“植物中的龙凤”,是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伯乐树是既可用材又可观赏的珍贵树种,在研究被子植物的系统发育和古地理、古气候等方面也具有重要价值。

2.保护现状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2021年)——二级。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20)》——近危(NT)。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13年)——近危(NT)。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1998年 ver 2.3)——濒危(EN)。


拓展知识:

伯乐树起源较为久远,单种属,为中国特有的第三纪孑遗植物。伯乐树分布较广,但种群数量极其稀少,仅零星分布于亚热带低山至中山地带,不形成群落,同时,对生长环境要求较高,野外极少见到。伯乐树种子胚乳丰富,容易遭到啮齿类动物啃食,种子发芽后幼苗死亡率极高,再加上长期以来因生态环境破坏导致结实变少,天然更新困难,已经处于濒危状态。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