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2025-03

【植物科普】银杏


一、形态特征

银杏(Ginkgo biloba)又名白果、公孙树,隶属于裸子植物中的银杏纲。本纲现仅1目1科1属1种,是一种茎干通直、高大的落叶乔木,高达40米,胸径可达4米,枝近轮生,幼年及壮年树冠圆锥形,老树树冠广卵形。其叶片独特,扇形、有长柄、淡绿色,有多数叉状并列细脉,顶端宽5-8厘米,基部宽楔形。球花雌雄异株、单性,生于短枝顶端的鳞片状叶的叶腋内,呈簇生状。雄球花莱荑花序状,下垂。雌球花具长梗,胚珠着生于盘状珠座上,风媒传粉。种子具长梗、下垂,常为椭圆形,外种皮肉质,熟时黄色或橙黄色,外被白粉。


二、生长习性

野生银杏生于海拔500-1000米、酸性(pH值5-5.5)黄壤、排水良好地带的天然林中,常与柳杉、榧树、蓝果树等针阔叶树种混生,生长旺盛。银杏属于喜光树种,喜温暖湿润环境,在我国广泛分布,几乎遍布全国各地,其对环境、土壤要求不高,适宜生长在海拔1000-1500 米的酸性土壤(pH值为5左右)地带,但不耐湿及盐碱土。银杏为喜光树种,深根性,对气候、土壤的适应性较宽,能在高温多雨及雨量稀少、冬季寒冷的地区生长,但生长缓慢或不良;能生于酸性土壤(pH值4.5)、石灰性土壤(pH值8)及中性土壤上,但不耐盐碱土及过湿的土壤。以生于海拔1000(云南1500-2000)米以下,气候温暖湿润,年降水量700-1500毫米,土层深厚、肥沃湿润、排水良好的地区生长最好,在土壤瘠薄干燥、多石山坡、过度潮湿的地方均不易成活或生长不良。


三、植物价值

银杏,是具有多种经济价值的植物。外种皮可提栲胶,木材浅黄色、细致、轻软,供建筑、家具、雕刻及其他工艺品用。种子和叶可以入药,性平、味苦涩、有小毒。其树干通直、高大挺拔、姿态优美,春夏翠绿,深秋金黄,叶似扇形、古朴典雅,寿命绵长,适应性强,树干光洁,而且能够抗烟尘,是著名的无公害树种、理想的园林绿化树种和优美的行道树种,与松、柏、槐一起被列为中国四大长寿观赏树种。

◆ 园林价值:银杏树干笔直、叶片优美,夏季叶片呈淡绿色,秋季叶片呈黄色,能形成鲜明的季相变化,将其应用于园林造景中,既能增加园林的层次感和立体感,又能提升园林的观赏性,给人们带来良好的视觉享受。目前,银杏在园林造景中的应用主要有孤植、对植、列植、群植4种形式。

◆ 药用价值:银杏性平,味甘苦涩,有小毒;入肺、肾经。明代《本草纲目》中记载,银杏“熟食温肺益气,定喘嗽,缩小便,止白浊;生食降痰消毒、杀虫。”说明银杏果在治疗咳嗽、哮喘、遗精遗尿、白带方面具有独特的效果。通过对白果药用成分分析得知,果肉内含黄酮、内酯、白果酸、白果醇、白果酚、鞣酸、抑菌蛋白及多糖等有效成分,具有抑制真菌、抗过敏、通畅血管、改善大脑功能、延缓老年人大脑衰老、增强记忆能力、治疗老年痴呆症和脑供血不足等功效。除此以外,银杏还具有耐缺氧、抗疲劳和延缓衰老的作用。

◆ 研究价值:银杏为银杏科唯一生存的种类,是活化石植物,又是珍贵的用材和干果树种,由于具有许多原始性状,对研究裸子植物系统发育、古植物区系、古地理及第四纪冰川气候有重要价值。


四、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1998年 ver 2.3)——濒危(EN)。

濒危原因:银杏是国家一级野生保护植物,原产于我国,属裸子植物门、银杏科、银杏属,是单科单属单种植物,也是第四纪冰川之后保存下来的子遗物种。自古生代晚期起源至今,它经历了漫长的演化历史,被誉为植物界的“活化石”。

银杏类化石可以追溯至2.8亿年前的石炭纪。据化石资料显示,侏罗纪至白垩纪时期的银杏类植物至少就有20余属150余种,仅在我国发现的就有10多个属100多个种。在第三纪末到第四纪初冰川运动的影响下,银杏属的种类急剧减少,生长在北美、欧洲等各地的银杏类植物全部灭绝。我国受冰川侵蚀的影响较小,为该物种的存留提供了避难所,因此成为世界上唯一可能拥有天然银杏的国家。

目前我们能看到的银杏,绝大多数都是人工栽培的。银杏野生种群的分布和数量都极为稀少。著名古生物学家周志炎院士认为,现在的银杏实际上已经进入了演化的衰落期。银杏属植物物种的衰退和野生分布区域的减少也预示着银杏自然种群的衰落。在这两个层面上,银杏被划为国家野生保护植物也是必然的。


五、分布范围

银杏为中生代孑遗的稀有树种,系中国特产。银杏的栽培区甚广:北自东北沈阳,南达广州,东起华东海拔40-1000米地带,西南至贵州、云南西部(腾冲)海拔2000米以下地带均有栽培,江苏省居多,以生产种子为目的,或作园林树种。朝鲜、日本及欧美各国庭园均有栽培。江苏省泰兴市定植嫁接银杏树630万株,银杏产量占全国三分之一以上。泰兴的古银杏、银杏定植数、银杏产量、银杏品质均居全中国之冠。


相关内容